新闻详情
关于“一号提案”办理情况的视察报告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2-10-28 22:32:26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      在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,田培先等九名委员联名提出了《关于加快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》的提案,经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,将该提案确定为2012年度政协“一号提案”。为促进“一号提案”办理落实,助推我县循环经济加快发展,县政协组成由主席任团长,三位副主席任副团长,部分政协委员为成员的视察团,在先期赴山东沂源、胶州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,于7月19日至7月20日,采取实地查看、座谈了解等方式,视察了金丝峡上码头生态漂流、同兴钒尾矿建材、千家坪钒矿水循环利用及尾矿处理、永利农业循环产业园等14个工业、农业、旅游项目,逐项目进行了现场点评,并召开汇报座谈会,听取了县发改局关于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,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协商。现就视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      在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,田培先等九名委员联名提出了《关于加快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》的提案,经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,将该提案确定为2012年度政协“一号提案”。为促进“一号提案”办理落实,助推我县循环经济加快发展,县政协组成由主席任团长,三位副主席任副团长,部分政协委员为成员的视察团,在先期赴山东沂源、胶州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,于7月19日至7月20日,采取实地查看、座谈了解等方式,视察了金丝峡上码头生态漂流、同兴钒尾矿建材、千家坪钒矿水循环利用及尾矿处理、永利农业循环产业园等14个工业、农业、旅游项目,逐项目进行了现场点评,并召开汇报座谈会,听取了县发改局关于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,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协商。现就视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      一、工作成效
      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,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以企业为主体,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,以转变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为途径,不断创新工作思路,加大工作力度,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全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      1、成立了工作协调机构。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,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,经贸、发改、住建、国土、农业、林业、水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商南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全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、协调和服务工作,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,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,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,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。
      2、编制了具体发展规划。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县建设,结合实施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》;围绕《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和《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》,编制了《商南县尾矿综合利用规划》、《商南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》、《一县一企发展规划》;抓住商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机遇,规划了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、生态科技工业园区、金丝峡旅游示范区、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区,从而为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      3、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。运用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报刊、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,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。围绕“节能低碳、循环发展”主题,组织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,举行了 “节能宣传周”活动启动仪式,近千名干部群众纷纷在“践行能源节约、共享低碳生活”横幅上签名。设立了节能低碳宣讲台,发放宣传册827本、 宣传彩页2216份、高效节能产品181只。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,有力促进了干部群众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形成。
      4、项目实施初见成效。一是突出“四大园区“建设,构筑循环经济发展平台。围绕现代材料、清洁能源、生物制药、绿色食品、生态旅游等产业,聚集相关企业,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主导区域。现占地6.25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已初步建成,完成投资3.2亿元,建成园区大道4299米,标准化厂房23栋55000平方米,入园企业31户。二是有效延伸产业链条,构筑农业产业环状循环体系。积极实施农作物秸秆气化、农村户用沼气等综合利用项目,发展无公害农牧业,以“种植—养殖—沼气—沼渣沼液还田—无公害农产品”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链条逐步形成。以永利农牧集团公司、友源奶牛养殖场等为代表的实体性企业,形成了“畜禽养殖—粪便—沼气—有机肥—无公害农产品”、“无公害红薯—加工淀粉粉条、—废弃物利用—养殖奶牛—有机肥”等农业生态循环链,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。三是高点起步策划项目,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。用清洁生产,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指导项目策划、论证、包装、申报工作,近年来组织企业申报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4个,华瑞尾矿微晶玻璃、延河谷物加工等26个项目已得到上级扶持资金1.096亿元。认真抓好节能减碳工作,引导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,鼓励支持东正化工机组余热利用、千家坪钒矿水循环利用等建设项目,引导支持各类服务企业节能、节水、减污、增效,有效促进了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降低,单位产品能耗、物耗、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了行业标准,形成了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      二、存在不足
      通过调研,委员们普遍认为,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,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,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,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,居住环境大大改善,但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。
      1、观念陈旧,思想认识不到位。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,且缺乏经常性地宣传教育。少数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,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、如何实施等不甚了解,甚至有的认为是领导的事,与已无关,怕牺牲局部利益,工作不够积极;有的把产业链的延伸、简单的生产环节也误认为是循环经济,工作缺乏生命力,更谈不上带动全社会参与。
      2、协调乏力,整体推进的格局尚未形成。科学组织、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,缺乏统一协调的推进举措,缺乏大集团引领、大项目支撑,没有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企业,循环经济规模较小,产业链条较短,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产业链,以政府为主导、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基础、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。
      3、机制不全,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。在推动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,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、以及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补偿制度等方面,还存在工作缺位和错位现象,制约着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。
      4、投入不足,小微企业走出困境的任务加重。大部分小微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,基础管理薄弱,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差、起点低、层次低、水平低,加上资金短缺,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,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护职工生计,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。
      三、几点建议
    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,提高经济效益,减少废弃物排放,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,而且能够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,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为此,我们建议:
      1、加大宣传,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、经济、社会各个领域,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。因此,应充分运用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报刊、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,在全县企业、机关、学校、镇、村、社区,广泛深入地宣传《循环经济促进法》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,围绕 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,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”这一主题,全民参与,形成共识,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。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,使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,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循环发展的关系,自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;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层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、新思维,创新发展思路,开拓性地经营企业,走开发与节约、速度与效益、外延与内涵并重的发展之路;引导全体公民逐步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的理念,把节能、节水、节材、节粮和垃圾分类、回收利用等逐步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,使循环经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。
      2、完善规划,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。一是结合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,完善我县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,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、实施步骤、具体措施,全面促进人与自然、社会的和谐发展,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。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,抓紧制定包括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在内的有关文本,并借助我县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影响,积极创建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县,以争得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。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,按照梯次推进原则,着手研讨制定建设生态县城、镇、村的具体规划,以使该项目及早启动,与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相互配套。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在突出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、区域发展模式、区域战略转型模式的同时,注重资源综合利用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节能、节水等循环经济的环节、内容,并对企业内的小循环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,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,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,纳入对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。
  3、示范带动,强力推进产业转型。坚持“循序渐进”、“循序渐转”的原则,按照“资源—产品—废弃物—再生资源—产品”的循环发展模式和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的原则来耦合。物质流能量流,实现循环流动,组成闭合产业链条,最终形成项目共生、良性发展的项目集群模式,推进整体工作。坚持在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、工业园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。在具体实施中,科学地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,必要时控制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,采取有力措施,培育一批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,逐步实现由地下向地面、由资源产业向非资源产业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、由掠夺性开采向保护性开采转变。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,主动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,提升综合利用能力,全面提高效益。
      4、创新体制,健全完善工作机制。建议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实用配套的循环经济机制,包括产业、产权、价格等基础性政策,生产、采购、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政策,财政、金融、税收、投资等鼓励性政策,生产者责任延伸、消费回收支付、生态与资源还原等补偿性政策,国民经济核算、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,并引导其规范运行。坚持从实际出发,建立县级循环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,建立通报、检查、考核、奖惩等工作制度,协调指导全县循环经济工作。
      5、政策扶持,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配置。当前,一是应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,尽快出台我县《循环经济实施办法》等专项政策。在积极争取国家、省、市专项资金的基础上,建立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,引导社会资金投向,吸引民间资本向循环经济建设转移。注重部门协调联动,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应加强与主管产业和技术部门的沟通和协调,切实落实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相关的优惠政策。同时,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,在督促检查上级法规政策落实的同时,也要检查好县内规定的落实。二是应努力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,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、替代技术、再利用技术、资源化技术、系统化技术等。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、水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,向社会宣传有关技术、管理和政策等信息,开展技术信息咨询、技术推广、宣传培训等。三是应大力培养人才,高薪聘请人才,千方百计留住人才,做到为我所用。四是应引导企业从自己实际出发,下决心改造传统的工艺技术,创新科技理念,抢占科技制高点,以全新的素质和技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。

附件:1、我县构建循环经济应探索的三种发展模式
        2、对二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

附件1  我县构建循环经济应探索的三种发展模式

      循环经济是物质不断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。它在理论上体现最充分的是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,在实践中集中解决的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。
      既然如此,在我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就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尽快创建符合县情的循环经济模式,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、落实科学发展观、贯彻“五个统筹”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;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,走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,实施工业强县,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、农村城镇化的具体体现;是建立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,塑造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;是参与国际竞争,适应国际贸易产品对环保要求趋于严格的现状,打破对外贸易中“绿色壁垒”的有效途径和手段。
  我们必须着眼于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,抓紧选准载体,尝试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。目前,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,进一步构建三大发展模式。
      第一,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。抓住生产和消费领域这两个重点,集中构建生态工业体系、生态农业体系、绿色服务体系、绿色旅游及废弃物再利用、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。尤其对工业的基础产业、高能耗、高污染行业,要重点研究开发改造措施,探索行业发展模式。对农业,要积极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,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,综合利用秸秆等废弃物,使农业的物质、能量得到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。在产品的“前端”研发、“中端”控制和“末端”治理,均采用环境工程技术、废物资源化技术、清洁生产技术,达到无害化要求。
      第二,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。在格局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小循环,以产业、行业、大企业和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循环,以县城区域为主体的大循环。在推进中,主要抓住区域基础设施系统与生态系统两个支撑,在抓好区域内产业“四大体系”建设的同时,把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。集中抓好包括社会系统、生态环境系统、基础设施系统在内的生态城市,突出解决区域内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,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逐步向生态化方向发展。
      第三,区域战略转型模式。全县拟分为三种类区转型。即县内主城区为自主转型模式,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,应鼓励其自主创新,进一步向集约经营、产业集群和生态城市转变;十三个镇为资源优势型类区,其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比较丰富,对这一类型应加大扶持力度,引导其走出资源依赖的困境,摆脱粗放经营方式,坚持依靠科技进步,合理开发原生资源,综合利用再生资源,以促进其加快发展,科学发展;以富水、试马镇等为典型的农业经济型类区。对此类区,一方面引导其坚持从实际出发,按照增效、增收的要求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另一方面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,培育替代产业,推进城镇化建设,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尝试,跨越式发展,在典型的带动下全面推进。


附件2  对二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

      (一)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。
      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,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,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,更好地促进我县循环经济的发展,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。比如:在招商引资过程中,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、集约型、综合利用型、环保型项目,储存到项目库,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;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,对我们的传统产业、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,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,增强市场竞争力;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,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,等等。总的来说,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,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,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,同步推进,形成我县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,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,还需要我们全县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。
      (二)关于废旧物资、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问题
      废旧废弃物资和工业边角余料尾矿等的再加工再利用,本身就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、可以自成体系的独立产业。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,这个产业发展水平如何,直接影响并直观体现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,比如造纸业,发达国家废纸回收利用率都在75%以上,而我们国家发达地区也不过25%左右,玻璃、橡胶、塑料、钢、铁、铝、铜等固体废弃物在有些发达国家复用率高达90%以上,而我们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/3。如我县尾矿利用问题只停留在15%左右,而国家规定利用率应在30%左右。我县目前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废品生产加工企业,还停留在小商小贩走街串巷、零星收购的阶段。这个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,如何引导、培育、扶持这个产业尽快发展起来,建议给予高度关注,提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议事日程上来。

      一、工作成效
      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,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以企业为主体,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,以转变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为途径,不断创新工作思路,加大工作力度,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全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      1、成立了工作协调机构。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,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,经贸、发改、住建、国土、农业、林业、水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商南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全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、协调和服务工作,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,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,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,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。
      2、编制了具体发展规划。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县建设,结合实施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》;围绕《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和《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》,编制了《商南县尾矿综合利用规划》、《商南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》、《一县一企发展规划》;抓住商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机遇,规划了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、生态科技工业园区、金丝峡旅游示范区、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区,从而为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      3、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。运用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报刊、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,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。围绕“节能低碳、循环发展”主题,组织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,举行了 “节能宣传周”活动启动仪式,近千名干部群众纷纷在“践行能源节约、共享低碳生活”横幅上签名。设立了节能低碳宣讲台,发放宣传册827本、 宣传彩页2216份、高效节能产品181只。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,有力促进了干部群众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形成。
      4、项目实施初见成效。一是突出“四大园区“建设,构筑循环经济发展平台。围绕现代材料、清洁能源、生物制药、绿色食品、生态旅游等产业,聚集相关企业,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主导区域。现占地6.25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已初步建成,完成投资3.2亿元,建成园区大道4299米,标准化厂房23栋55000平方米,入园企业31户。二是有效延伸产业链条,构筑农业产业环状循环体系。积极实施农作物秸秆气化、农村户用沼气等综合利用项目,发展无公害农牧业,以“种植—养殖—沼气—沼渣沼液还田—无公害农产品”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链条逐步形成。以永利农牧集团公司、友源奶牛养殖场等为代表的实体性企业,形成了“畜禽养殖—粪便—沼气—有机肥—无公害农产品”、“无公害红薯—加工淀粉粉条、—废弃物利用—养殖奶牛—有机肥”等农业生态循环链,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。三是高点起步策划项目,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。用清洁生产,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指导项目策划、论证、包装、申报工作,近年来组织企业申报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4个,华瑞尾矿微晶玻璃、延河谷物加工等26个项目已得到上级扶持资金1.096亿元。认真抓好节能减碳工作,引导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,鼓励支持东正化工机组余热利用、千家坪钒矿水循环利用等建设项目,引导支持各类服务企业节能、节水、减污、增效,有效促进了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降低,单位产品能耗、物耗、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了行业标准,形成了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      二、存在不足
      通过调研,委员们普遍认为,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,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,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,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,居住环境大大改善,但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。
      1、观念陈旧,思想认识不到位。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,且缺乏经常性地宣传教育。少数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,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、如何实施等不甚了解,甚至有的认为是领导的事,与已无关,怕牺牲局部利益,工作不够积极;有的把产业链的延伸、简单的生产环节也误认为是循环经济,工作缺乏生命力,更谈不上带动全社会参与。
      2、协调乏力,整体推进的格局尚未形成。科学组织、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,缺乏统一协调的推进举措,缺乏大集团引领、大项目支撑,没有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企业,循环经济规模较小,产业链条较短,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产业链,以政府为主导、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基础、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。
      3、机制不全,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。在推动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,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、以及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补偿制度等方面,还存在工作缺位和错位现象,制约着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。
      4、投入不足,小微企业走出困境的任务加重。大部分小微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,基础管理薄弱,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差、起点低、层次低、水平低,加上资金短缺,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,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护职工生计,没有心力发展循环经济。
      三、几点建议
    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,提高经济效益,减少废弃物排放,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,而且能够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,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为此,我们建议:
      1、加大宣传,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、经济、社会各个领域,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。因此,应充分运用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报刊、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,在全县企业、机关、学校、镇、村、社区,广泛深入地宣传《循环经济促进法》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,围绕 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,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”这一主题,全民参与,形成共识,由理念倡导变为具体实践。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,使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,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循环发展的关系,自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;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层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、新思维,创新发展思路,开拓性地经营企业,走开发与节约、速度与效益、外延与内涵并重的发展之路;引导全体公民逐步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的理念,把节能、节水、节材、节粮和垃圾分类、回收利用等逐步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,使循环经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。
      2、完善规划,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。一是结合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,完善我县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,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、实施步骤、具体措施,全面促进人与自然、社会的和谐发展,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。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,抓紧制定包括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在内的有关文本,并借助我县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影响,积极创建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县,以争得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。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,按照梯次推进原则,着手研讨制定建设生态县城、镇、村的具体规划,以使该项目及早启动,与推进循环经济各项工作相互配套。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在突出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、区域发展模式、区域战略转型模式的同时,注重资源综合利用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节能、节水等循环经济的环节、内容,并对企业内的小循环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,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,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,纳入对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。
  3、示范带动,强力推进产业转型。坚持“循序渐进”、“循序渐转”的原则,按照“资源—产品—废弃物—再生资源—产品”的循环发展模式和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的原则来耦合。物质流能量流,实现循环流动,组成闭合产业链条,最终形成项目共生、良性发展的项目集群模式,推进整体工作。坚持在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、工业园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。在具体实施中,科学地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,必要时控制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,采取有力措施,培育一批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,逐步实现由地下向地面、由资源产业向非资源产业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、由掠夺性开采向保护性开采转变。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,主动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,提升综合利用能力,全面提高效益。
      4、创新体制,健全完善工作机制。建议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实用配套的循环经济机制,包括产业、产权、价格等基础性政策,生产、采购、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政策,财政、金融、税收、投资等鼓励性政策,生产者责任延伸、消费回收支付、生态与资源还原等补偿性政策,国民经济核算、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,并引导其规范运行。坚持从实际出发,建立县级循环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,建立通报、检查、考核、奖惩等工作制度,协调指导全县循环经济工作。
      5、政策扶持,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配置。当前,一是应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,尽快出台我县《循环经济实施办法》等专项政策。在积极争取国家、省、市专项资金的基础上,建立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,引导社会资金投向,吸引民间资本向循环经济建设转移。注重部门协调联动,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应加强与主管产业和技术部门的沟通和协调,切实落实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相关的优惠政策。同时,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,在督促检查上级法规政策落实的同时,也要检查好县内规定的落实。二是应努力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,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、替代技术、再利用技术、资源化技术、系统化技术等。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、水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,向社会宣传有关技术、管理和政策等信息,开展技术信息咨询、技术推广、宣传培训等。三是应大力培养人才,高薪聘请人才,千方百计留住人才,做到为我所用。四是应引导企业从自己实际出发,下决心改造传统的工艺技术,创新科技理念,抢占科技制高点,以全新的素质和技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。

 

文章栏目分类导航
视频分类
图片分类
Copyright@2013-2017 版权所有 政协商南县委员会 地址: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城关镇东街266号
邮编:726300 联系电话:0914-6321701  邮 箱:sxsnzx@163.com  陕ICP备17022094号-1